咨询热线:

我国首艘自研万吨耙吸挖泥船退役“上海制造”超长待机见证国内港口航道变迁

  BOB棋牌今年1月2日,由我国自主研发设计建造、在上海诞生的首条万吨耙吸挖泥船服役期满,在福建省福安市进行报废处置。

  对许多人来说,“耙吸挖泥船”是一个陌生词汇,但没有它的助力,就不会诞生现代化港口和航道,更难以诞生港口与航道串联起的贸易之路。在某种意义上说,疏浚作业船是当之无愧的“国之重器”。

  和普通疏浚作业船不同的是,这次退役的“航浚4001”轮(原“劲松”号)形似军舰,曾搭载过火炮。到去年底,它已经工作50多年,远远超过了平均使用寿命。这些“不同”都源于它诞生在特殊年代,承载了太多故事,又在一次次升级中,见证了我国港口和航道变迁。

  1999年,吴士国成为“航浚4001”轮的“老轨”(即,轮机长)。尽管从祖辈开始,吴士国家已经连续三代在疏浚行业耕耘,看到大船早已“见怪不怪”,但在第一次登上“航浚4001”轮时,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激动万分。“它是上海两家‘百年老店’的合作成果,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,代表了当时我国制造业和造船业的最高水平。”吴士国说。

  这两座“老店”都在中国历史上写下过浓墨重彩的一笔。1968年,由江南造船厂(前身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)承担了“航浚4001”轮的建造任务,并交付中交上航局(前身为浚浦工程总局)使用。船长115.5米,宽18.4米,最大挖深25米,排水量为万吨级。

  下水之后,它立即投入长江口航道建设,并至此开启了人类史上首次正式开挖长江口的历史,为素有“黄金水道”之誉的长江进一步提升航运能级。

  在当时特殊的国际形势下,“航浚4001”轮也一举改变我国疏浚挖泥船整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的面貌。它是我国首次设计和制造的4500立方米大型耙吸挖泥船,除发电柴油机从德国进口外,其余设备均采用国产设备,其装备技术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,造价远高于万吨远洋货轮。

 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,设计建造方大胆采用了当时位居一流水平的船舶推进形式“可变螺距螺旋桨”,许多用材也对标军舰级别。出于特定的历史条件,船上主甲板也配备了两台高速机枪。

  国轮国造,在当时被人们予以了更多期望。“航浚4001”轮原名“劲松”号,姊妹船“航浚4002”轮名为“险峰”号,船名均来自所作诗句“暮色苍茫看劲松,乱云飞渡仍从容。天生一个仙人洞,无限风光在险峰”。

  一般疏浚作业船的设计年限是25年,平均使用年限也就30多年。过去50年间,许多比“航浚4001”轮更年轻的船都被淘汰了,它能坚守至今,也并非是疏浚单位“没钱”“没船”。

  一位工作人员坦言,保留至今除了船舶的历史、在业内的特殊地位,也是因为用材、设计和结构之精良,所以拥有很高的使用价值。

  服役至今,“航浚4001”轮没有一成不变,而是结合行业发展和港口航道变化不断更新升级。1983年,它进行了第一次更新技改,恢复主机总功率,改装节能装置,使生产能力回升到全球疏浚大国荷兰造的同类船水平。14年之后又进行了第二次技改大修。

  难得的是,虽然经过两轮技改和多年使用,“航浚4001”轮依然保留了建造时的年代特色。在退役之前,船员步入驾驶台,就能看见用于指引方向的分罗经上依然镌刻着毛主席语录。舱内经过多次改造保留原来布局,车钟、平衡仪、汽笛操纵杆都是出厂原配。

  顺着陡峻的楼梯来到机舱,机器轰鸣咆哮,尽管已经蒙上了厚厚的油渍,但是主机、注油器、泵机上的名牌依稀可见。主甲板上的两门火炮早已拆除,但是底座印记犹在,四竿炮筒构件安静地躺在机舱底。

  在茫茫大海上,“航浚4001”轮就用耙头,挖出了一条条“黄金之路”。50年间,它不仅见证了大型疏浚装备国产化的崛起之路,它的行走轨迹更述说着我国港口航道变化与升级。

  20世纪70年代,在“航浚4001”轮开挖之下,长江口从自然航道正式跨越为人工维护的深水通海航道,让一艘艘大吨位船舶得以顺利通行。1998年,它又参与了我国水运工程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“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”,用13年彻底贯通了“黄金水道”。至此,长江口水深达到12.5米,年均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0亿元。在中国沿海,它走南闯北,参与了洋山港、厦门港、连云港等国内重大港口建设。

  拥有赫赫战功的它,为何在今年退役?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、董事长朱霖告诉记者,如今,中国在体量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疏浚大国,正是因为国家航运业和疏浚业的快速发展崛起,“航浚4001”轮效能已经渐渐落后。

  曾与“航浚4001”轮并肩的吴士国,如今是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船舶管理事业部党总支,也见过了更多大船。“由于港口规模越来越大、要求越来越高,以及市场需求变化,倒逼疏浚作业设备向数字化、智能化转型,提升建造质量和效率。”他举例,最初“航浚4001”轮需要配置60多名船员,而如今国内万方大型耙吸挖泥船,因为使用了智慧操作平台,只需要20人即可操作。

  2007年,交付使用的国产“新海虎”轮也成为业内历史一大转折点。它在技术上再次填补国内空白,打破了国外对大型疏浚船舶建造技术的垄断和封锁。2019年,国内自动化程度最高的6500立方米“双子座”耙吸挖泥船问世。去年,新一代中小型、智能化疏浚船舶也相继下水,装备结构不断优化、产能不断升级,一代又一代疏浚装备正不断迈向国产化、智能化、清洁化。

  作业船品类日益丰富,也加快了国产设备“走出去”的步伐。在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中的众多国家,也出现了国产设备的身影。“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作业工况,有的地方珊瑚礁多,有的地方泥沙多,需要‘个性化定制’的疏浚作业船。”朱霖说,“走出去”反过来提高了国内造船的设计制造能力。

  短短数十年,中国在疏浚行业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国。“晋级”背后,是无数“航浚4001”轮为之付出的努力。不过业内专家也指出,国内疏浚设备仍需对标世界一流水平,在船舶先进程度、动力装备上进行优化提升。据悉,目前上海临港已落地动力设备关键零部件产业,不断加快核心设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。

京ICP备16061773号-21    Copyright © 2014-2017 BOB棋牌·(中国)手机版APP下载 版权所有